1.人力資源規劃。這一過程是從Z初的所謂人力規劃基礎上發展起來的。人力資源規劃的宗旨是,將組織對員工數量和質量的需求與人力資源的有效供給相協調。需求源于公司運作的現狀與預測,供給方面則涉及內部與外部的有效人力資源量。內部供給是近年來組織合理化目標的體現,涉及現有勞動力及其待發揮潛力;外部供給取決于組織外的人員數,受人口趨勢、教育發展以及勞動力市場競爭力等多因素影響。規劃活動將概括出有關組織的人力需求,并為下列活動,如人員選拔、培訓與獎勵,提供所需信息。
2.人員招聘。招聘之前,要做工作分析。在此過程中,要對某一崗位的員工職責作仔細分析,并做出崗位描述,然后確定應聘該崗位的候選人應具備的能力。應根據對應聘人員的吸引程度選擇Z合適的招聘方式,如報紙廣告,職業介紹所、人才交流會等。
3.人員選拔。有多種方法,如求職申請表、面試、測試和評價中心等,可用于從應聘人員中選擇Z佳候選人。通常是第一步篩選后保留條件較合適者,應聘者較少時這一步驟就不必要了。作選擇決定時需要一些輔助手段,即理想候選人標準。
4.績效評估。這是一種根據設定目標評價員工業績的方法,但并未被廣泛接受。人事人員往往只參與制定程序,而過程的管理則通常留待部門經理去完成。一般是在有關人員填寫一系列表格,使有關部門對其Z近一次面試(通常為一年)以來的業績有一個較好了解后,安排面試。業績可以用事先設定的指標量化,其結果可用做對員工進行培訓,或在某些情況下,作為表彰獎勵的依據。
5.培訓。這一過程關系到建立何種培訓體系,哪些員工可以參加培訓等問題。培訓種類多樣,從在職培訓到由組織外機構提供的脫產學習和培訓課程,當組織對核心員工在公司內的發展有所計劃時,培訓與發展的關系就很顯而易見了,這種情況下管理人員總是努力使公司需要與個人事業發展相協調。
6.報酬與獎懲。這項工作的范圍很廣,包括確定工資級別和水平,福利與其他待遇的制定,獎勵和懲罰的標準與實施,以及工資的測算方法(如崗位工資,計件工資或績效工資等),各種補貼。
7.勞動關系。涉及這一部分的環節包括與員工簽訂勞動協議或雇用合同,處理員工與公司或員工之間可能出現的糾紛,制定員工的權利和義務,按照勞動法處理各類員工問題,制定員工投訴制度。人事主管還要針對與雇用立法有關的事項提供意見,并應熟知與法律條款適用性有關的實際問題。
8.員工溝通與參與。通過召開會議等形式將有關信息傳達給員工,安排一定的方式使員工能對公司決策有所貢獻(如提出建議方案)。在特定環境中,協商也可歸入此類活動。目前,越來越多的公司采用團隊式的管理方式,像質量小組,這樣,員工有機會參與到與其工作相關的決策活動中。
9.人事檔案記錄。員工的人事記錄通常由人事部門集中管理,這些記錄中包括Z初的應聘材料,和后續工作中添加的反映員工資歷、成績和潛力的資料。員工檔案是人事決策的一項重要依據。隨著計算機的普及,許多公司采用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,用計算機來管理人事檔案資料。